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全文一包養心得)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e62d95598e9.77208898.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黃小希、李惠子)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9月29日發布。行動計劃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牽頭編制,確定了2016—2020年尊重、保護和促進人權的目標和任務。

包養

行動計劃分為導言,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特定群體權利,人權教育和研究,人權條約履行和國際交流合作,實施和監督等部分。包養站長

行動計劃指出,自2009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兩期人權行動計劃。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各項人權保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得到全面加強,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意識明顯提升,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邁上新臺階。

行動計劃說,2016—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實現中國人權事業持續穩定有序發展的重要時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實施行動計劃的目標是:

——全面保障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普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均等化水平;全力實施脫貧攻堅,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有效保護產權;總體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努力使發展機會更加公平,發展成果更加均等地惠及全民,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提高公正司法水平,保障訴訟當事人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暢通、創新渠道,促進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充分實現。

——充分保障各類特定群體權利。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努力消除性別歧視;強化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

——深入開展人權教育。將人權教育與國民教育、全民普法相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權精神內涵,培育全社會尊重人權的文化。

——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工作。認真履行人權條約義務,深入參與聯合國人權機制工作;廣泛開展人權對話、交流與合作,向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人權技術援助。

以下為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全文: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 錄

導 言

一、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一)工作權利

(二)基本生活水準權利

(三)社會保障權利

(四)財產權利

(五)健康權利

(六)受教育權

(七)文化權利

(八)環境權利

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一)人身權利

(二)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知情權和參與權

(五)表達權和監督權

三、特定群體權利

(一)少數民族權利

(二)婦女權利

(三)兒童權利

(四)老年人權利

(五)殘疾人權利

四、人權教育和研究

五、人權條約履行和國際交流合作

六、實施和監督

導 言

2016-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實現中國人權事業持續穩定有序發展的重要時期。

自2009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兩期人權行動計劃。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各項人權保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得到全面加強,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意識明顯提升,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邁上新臺階。

但也應該看到,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醫療、教育、養老、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環境等方面還有一些困難需要包養網解決,人權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實現更高水平的人權保障目標尚需付出更多努力。

在總結第一、二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執行情況和實施經驗的基礎上,依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遵循《世界人權宣言》和有關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結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政府制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確定2016-2020年尊重、保護和促進人權的目標和任務。

制定和實施《行動計劃》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將人權事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結合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將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權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使全體人民的各項權利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

制定和實施《行動計劃》的基本原則是:依法推進,將人權事業納入法治軌道;協調推進,使各項權利全面協調發展;務實推進,把人權的普遍原則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平等推進,保障每個人都能平等享有各項人權;合力推進,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共同促進人權事業的發展。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實施《行動計劃》的目標是:

——全面保障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普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均等化水平;全力實施脫貧攻堅,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有效保護產權;總體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努力使發展機會更加公平,發展包養女人成果更加均等地惠及全民,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提高公正司法水平,保障訴訟當事人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暢通、創新渠道,促進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充分實現。

——充分保障各類特定群體權利。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努力消除性別歧視;強化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

——深入開展人權教育。將人權教育與國民教育、全民普法相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權精神內涵,培育全社會尊重人權的文化。

——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工作。認真履行人權條約義務,深入參與聯合國人權機制工作;廣泛開展人權對話、交流與合作,向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人權技術援助。

《行動計劃》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牽頭編制,經國家人權行動計包養網劃聯席會議機制審核同意,現授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


一、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保障公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一)工作權利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行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進一步完善工資福利制度和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強職業病防治。

——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做好“零就業”家庭幫扶工作。支持貧困地區建設縣鄉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

——推行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和殘疾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到2020年,累計培訓農民工4000萬人次,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

——進一步完善工資福利制度。健全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繼續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體系,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

——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制和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機制。嚴禁各種形式的就業歧視,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規范企業裁員行為,保障非正規就業勞動者權益,嚴格規范企業實行特殊工時制度的適用管理,依法加強對勞務派遣的監管。

——加強安全生產防控。到2020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累計降幅10%,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計降幅30%。

——加強職業病防治。職業病危害嚴重的行業領域勞動者在崗期間的職業健康檢查率達90%以上,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的職業衛生培訓率分別達95%以上。

(二)基本生活水準權利

全力實施脫貧攻堅,保障居民基本住房、用水、食品安全和出行便利。

——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到2020年,實現特色產業脫貧3000萬人,轉移就業脫貧1000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000萬人,對其余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2000萬人。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保障住房安全。改造各類城鎮棚戶區住房2000萬套,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支持,推動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住房保障權利。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統籌開展農房抗震改造,基本完成存量危房改造任務。

——保障用水安全。全國新增供水能力270億立方米,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0%以上,農村集中供水率達85%以上。

——確保食品安全。深入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全面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監管責任。加強進口食品安全監管。實施科學監管,建立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健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

——改善城鄉居民出行條件。國家高速公路主線基本貫通。具備條件的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

(三)社會保障權利

完善社會保險體系,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支持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穩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水平。建立更加便捷的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實施社會保障卡工程,持卡人口覆蓋率達到90%。

——完善統賬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推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到2020年,符合參保條件的城鄉居民參保率達到95%。

——健全醫療保險制度。城鄉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實現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包養留言板并實施。

——繼續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確保為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并提供相關的再就業服務。

——全面實施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強化工傷保險待遇支付保障,制定工傷預防費使用管理辦法,完善工傷康復服務體系。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傷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將所有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范圍。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提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水平。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全面推開“救急難”工作。加強基層未成年人保護服務設施和流浪乞討救助管理機構建設。

——健全自然災害救助體系,調整完善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政策,實施全國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等重大項目。

——健全以扶老、助殘、愛幼、濟困包養甜心網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制度,加強福利設施建設。

——實施慈善法,支持慈善事業發展。

——落實國務院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暫行條例,推進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促進公民平等發展、共享成果,享受均等化的社會保障。

(四)財產權利

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

——有序推進民法典編纂工作,完善財產保障制度。

——推動土地管理法修改及其配套法規立法工作。對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不動產權屬調處等制度進行積極探索,適時開展立法研究工作。

——完成農村承包經營地、宅基地、農房、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繼續落實征地制度改革工作。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辦法和集體經濟資產所有權實現形式,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依法合規界定企業財產權歸屬,保障企業的自主經營權。

——全面落實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

——加快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確定產權主體,創新產權實現形式。保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公平分享自然資源資產收益。深化礦業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性權益交易制度和平臺。

——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建設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和服務平臺。


(五)健康權利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到2020年,實現人均預期壽命增加1歲。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完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適時調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標準,項目經費繼續向基層傾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每縣重點辦好1-2所縣級公立醫院(含縣中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95%以上。打造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加強并規范化培養住院醫師,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2名,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5名。

——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加快推進國家和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低10%。肺結核發病率降至58/10萬。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艾滋病疫情在低流行水平,基本消除血吸蟲病危害,消除瘧疾、麻風病危害。加強嚴重精神障礙診斷報告、隨訪管理服務,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達到85%。做好重點地方病防控工作,強化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和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能力建設。加強口岸衛生檢疫能力建設包養網,嚴防外來重大傳染病傳入。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

——保障用藥安全。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健全藥品檢查、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

——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推動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建設,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鄉鎮常住人口全覆蓋和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覆蓋。到2020年,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以上。

(六)受教育權

實施《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

——普及學前三年教育。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到85%。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進程,加快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著力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完善留守兒童教育服務體系。

——普及高中階段包養教育。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繼續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扶持力度。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到2020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

——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和制度建設。修改職業教育法。推動產教融合發展,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支持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發展。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實施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

——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深入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擴大重點高校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招生規模。

——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支持各類高校、企事業單位和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繼續教育。

——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有關地方在連片特困地區實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全覆蓋,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的補助標準。推動各地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推進城鄉教師交流。加大對中西部鄉村教師的培訓。

——健全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七)文化權利

實施《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提升公民基本文化包養一個月價錢權利的保障水平。

——加快推進公共圖書館法、文化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產業促進法立法。修訂文物保護法、著作權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規。

——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強基層文化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老少邊窮包養情婦地區文化建設幫扶力度。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加強文化產品、惠民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對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繼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促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大遺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建設,加大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政策扶持力度。推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工程和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實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振興傳統工藝。實施中華典籍整理工程。

——全面實施全民閱讀工程。

——加強互聯網與網絡文化建設。城鎮地區實現光網覆蓋,提供10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大中城市家庭用戶帶寬實現100兆比特每秒以上靈活選擇;98%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地區提供1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帶寬實現50兆比特每秒以上靈活選擇。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支持傳統出版資源加快數字化轉化,提高知識服務能力,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

(八)環境權利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問題,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切實落實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完善環境公益訴訟等配套制度。有序推進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立法規劃項目進程。

——堅持不懈治理大氣污染。到2020年,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細顆粒物(PM2.5包養)未達標地級以上城市濃度下降1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

——強化水污染防治。加大水源地污染治理和流域水污染防治,篩選七大流域優控污染物清單。到2020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超過70%,劣Ⅴ類水體比例小于5%,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減少10%。地下水超采得到嚴格控制。

——制定實施土壤污染防臺灣包養網治行動計劃。到2020年,完成200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建設6個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輕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實現安全利用的面積達到4000萬畝。

——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加大重點區域、有色等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和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建設。推進核設施安全改進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

——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嚴格控制圍填海規模,加強海岸帶保護與修復,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實施陸源污 TC:sugarpopular900